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含水利水电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代码081101。本专业立足水力发电工程建设与开发环境,以综合水利枢纽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建设和管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必要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方法,接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承担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应对复杂国内国际水电建设环境的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杰出人才。毕业生在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职业竞争力,能与国内外同行、利益相关方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并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或领导者,承担相关领域复杂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并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多视角跨学科解决问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预期获得职业工程师资格或者具备相当水平的工作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是:
(1)知识结构:掌握水利类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所必须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计算机、信息、经济、法律、水利、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水利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检索,识别、表达、分析水利类复杂工程问题,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3)工程实践:就水利类的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设计出切实可行、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或工艺流程,并充分考虑社会、法律、生态、环境、健康、安全、文化等各种影响因素。
(4)科学研究: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以及水利类专业知识对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现象以及水利类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公式化表述、理论研究、以及编程计算等,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工具选用: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仪器设备、信息资源、模拟软件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所使用工具的优点及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熟悉水利及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水利类工程项目相关人文社科知识,能够就工程项目对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理解和接受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科学评价水利类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环境和生态保护、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预先制定应对各种可能不利影响的措施。
(8)职业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遵纪守法。
(9)个人和团队:了解水利类工程项目科研、建设、运行与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式,具有职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胜任团队成员、骨干和负责人等不同岗位职责。
(10)交流沟通:能够和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对水利类工程的技术问题和社会关注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清晰和有条理地撰写设计说明和科研报告、陈述发言、下达或回应指令。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具有经济、法律、政治等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背景,理解水利类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具备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12)终身学习: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有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的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学制4年,毕业要求最低总学分为169学分。根据武汉大学对各类教学环节学分与学时认定的规定:理论教学课程学分数=课内总学时/16,即1学分计16学时;实验教学课程学分数=课内总学时/24,即1学分计24学时;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教学周数/1.5,即1学分计1.5周。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共开设课程91门,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8门,均为必修课程,课程和学分由学校教务部统一规定。包括8门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和10门院系公共基础课程。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和大学英语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均为必修课程。院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6门数学与推理类课程以及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4门自然与工程类课程4门,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能力,以表达、分析、研究复杂的水利水电工程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6门,必修课课程和学分由学校教务部统一规定,选修课课程的选修范围和学分由教务部统一规定。包括2门基础通识课程和4门核心及一般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阔视野和人文素养。基础通识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为全体必修。核心及一般通识课程分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和“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四大模块,要求学生选修至少跨三个模块,并跨专业选修。所有学生必须选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和“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课程,理工农医类学生必须选修“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课程,人文社科类学生必须选修“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模块课程,且至少选修12个学分。建议学生选修法律、伦理、金融知识、项目管理、宏观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并行计算等部分课程。该部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支撑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专业教育课程由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又分为水利大类平台课程24门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43门。水利大类平台课程包括19门水利大类必修课程和5门大类选修课程。水利大类必修课程是水利类专业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共同基石,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测量学、工程地质、工程经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环境化学等水利类工程基础课程;同时包含物理实验、测量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和认识实习、地质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大类选修课程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水利类共需的现代工具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形成问题意识。专业课程包括6门专业必修课程、27门专业选修课程和10门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复杂的水利水电工程问题。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工程材料学、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为配合专业必修课、加深专业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环节。
选课指南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是按水利大类培养方案制定的,由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的限制,部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要求的课程被列入选修课或并入其它课程。为了保证对本专业所有学生相关基本专业能力培养不会带来不确定性,对本专业学生的选课做出了如下指导性意见: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