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返回旧版|English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水利水电学院开展“学党史、兴水利、汉江行”学习实践活动

通讯员:张栋梁 何吉 ;发布时间:2021-04-19  点击数: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4月7日在丹江口工程展览馆,讲解人员对前来参观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师生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水都“丹江口”的由来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这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学党史、兴水利、汉江行”活动的首站。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灌溉、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汉江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总工程师汤元昌及汉江集团的相关技术人员,为同学们悉心讲解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的艰辛历程及水库调度运行管理情况。同学们由此进一步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为消除水旱灾害,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兴修水利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史;并为我国水利事业兴利除弊、繁荣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深震撼。

4月6日至16日,水利水电学院2017级水电专业和水文水资源专业的学生在院党委副书记张栋梁、水电系主任苏凯、水文系党支部书记张利平、系副主任张艳军等老师带领下,前后分两批赴汉江中下游梯级水利枢纽开展党史学习暨实习实践活动。

在胡家岭农夫山泉生产基地,同学们零距离了解现代化生产流水线,感受科技魅力;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他们认真了解了工程建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在王甫洲水利枢纽、兴隆水利枢纽,他们实地查看了枢纽泄水闸、船闸、电站中控室、厂房等生产区域,详细了解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为发挥汉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升汉江通航能力,汉江下游还有新集、雅口、碾盘山三个在建水利枢纽。同学们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电站厂房、泄水闸、船闸等主体工程施工现场,了解导流明渠运行及工程防汛情况,零距离学习工程建设的宝贵经验。

水电系的慈晓虎同学在学习实践总结时深有感触地说,“新中国水利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战天斗地的历史,是新中国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之初到21世纪的今天,水利事业经过了蓬勃发展,从最初丹江口水利枢纽修筑时候的肩挑人扛,到如今的机械化施工,大坝修建的方法不断进步,但我们作为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初心没有变,我们想要用所学知识将水资源真正为人民所利用,创造适宜生活的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亲身前往工地现场,聆听水利前辈讲解他们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使得我们的眼界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变得更加开阔,放眼至实际工程以及社会角度。我们投身水利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得到了提高,同学们都开始思考自己能为水利事业付出什么。以我本人为例,我在听完汉江水电集团汤总介绍说目前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就在思考以我的专业知识及以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能为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作出什么贡献。”雷万钧同学通过学习实践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未来专业研究的方向。

陈治平同学认为,“此次活动收获颇丰。回想起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大国重器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水利学子,要想为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必须要砥砺奋进、不懈努力,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理论中结合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一代水利人,要从党史、新中国水利史中汲取营养,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立足“十四五”规划,投身水利事业,以热爱和实干助力水利事业更上一层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IMG_256

图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总工程师汤元昌为师生做讲座

IMG_256

图2 师生赴新集水电站现场进行参观学习

IMG_256

图3 大唐襄阳水电公司与师生代表座谈

IMG_256

图4 兴隆枢纽管理局副局长彭翔鹏为师生们介绍枢纽整体情况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