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返回旧版|English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牵头的2项成果入选武汉大学130周年突出社会贡献集萃

通讯员:吴琳 ;发布时间:2023-11-24  点击数:

近日,武汉大学发布了130周年突出社会贡献集萃,我院牵头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2项成果入选。

从泥沙论证到工程建设,水利技术支撑三峡工程成为人类创举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突破了三峡工程泥沙淤积、长江截流等瓶颈技术,主持了高陡边坡、压力管道、地下厂房、船闸、度汛、蓄水、优化调度等系列科研攻关任务,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泥沙淤积是国内外普遍担忧的问题,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张瑞瑾教授担任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协调组组长;随后,张瑞瑾教授、谢鉴衡院士分别作为泥沙专家组的顾问和副组长,巧妙地将观测与试验相结合,得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一关键论断。长江截流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肖焕雄教授首创了“双戗截流-平抛垫底”方案,于1997年胜利实现长江截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大江截流现场表示“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历史上的一个创举”。武汉大学科研团队承担了三峡工程二期围堰的实验与计算分析工作,首创了三峡水库汛末提前蓄水的蓄清排浑优化调度技术,为三峡永久船闸变形稳定与安全控制提供了重要支撑;突破了三峡地下水电站变顶高尾水系统的安全运行难题,解决了三峡水电站压力管道的管-坝施工干扰的关键技术难题;全面参与了三峡枢纽的接地网设计,确保了三峡电站送出系统的安全运行。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9年)。

undefined

武汉大学教师参加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

从工程规划到系统运行,水资源管理惠及南水北调中线1.76亿人口

武汉大学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重要参与单位,在工程优化设计、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智慧调度等领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郭元裕教授所提出的工程可调水量成果为工程规模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王长德教授优化设计的总干渠重要水力参数成果,为渠道全线自流这一工程奇迹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提出的多箱梁式预应力新型渡槽设计理论与施工方法,在中线跨沙河等世界上规模最大渡槽群的建造中得到了全面应用,节省了几十亿元建设资金;在工程运行阶段,王长德教授、管光华副教授建立的南水北调超大型输水渠系控制理论及冰期安全调控运行理论及方式,确保了这一巨型“天河”工程安全高效运行,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夏军院士提出的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在变化环境下适应性水资源管理对策建议,教授提出的水库群协同调度技术显著提高了中线工程的运行效益。

截止2023年底中线工程已实现超600亿立方米水量的远程输送,惠及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76亿。

武汉大学首创的多箱梁式预应力渡槽——世界第一的沙河渡槽

(编辑:黄晓羽 审核:左志香)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