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9月6日,“共融共生”全球水利与可持续发展之荷德实践调研队先后前往柏林工业大学、波茨坦广场,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学习结合的方式调研德国柏林城市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柏林工业大学合影
9月5日,实践队来到柏林工业大学进行一天的参观交流活动。柏林工业大学历史悠久,工科实力雄厚,是欧洲顶尖理工类大学之一,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实践队在Hinkelmann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设施,深入了解建校历史。学校设有7个学院、若干研究所,涵盖理工科几乎所有专业。教授热情的讲解让实践队对这所顶尖大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Hinkelmann教授在讲解校园历史
随后,实践队成员和Hinkelmann教授的研究团队进行了PPT汇报与学习交流会。Hinkelmann教授与夏军强教授依次介绍了柏林工业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各自团队的研究项目及成果。在学生交流汇报中,实践队成员黄定武、周张驰小组介绍的 Underwater Eye( 可实时获取渠道水力参数的设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就该设备的精度、使用情景与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Hinkelmann教授团队的介绍则聚焦于城市水系统的管理,在提及管网系统物质传输模型时,实践队成员蔡珺就动力传输与对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畅所欲言,交流互鉴,队员们既拓宽了视野,也学习到了国外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质疑精神,为未来的研究生涯积累经验。
交流探讨
实践队员提问
交流会合影
交流结束后,Christian Marx博士带领实践队实地考察“城市生态水文分区”项目的实验区域,并向大家介绍了柏林的绿色城市建设。实践队了解到,柏林的绿地面积占1/3,主要包括森林公园、公共绿地及绿色屋顶等设施。这些绿化设施与城市水文相互作用,影响着城市水系统的管理。
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
9月6日,实践队实地考察柏林的城市水管理设施,参观了波茨坦广场的雨水循环系统。该雨水循环系统兼具多种功能,既能滞蓄雨水起防洪作用;又能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改善城市气候;此外还能提供宜人的生态景观。队员们注意到,周围建筑的屋顶基本为“绿顶”,可滞蓄雨水;水中种植成片芦苇,兼具处理污水和构建景观的作用。此外,从结构图可以得知,地下还设有蓄水池和管道系统,可通过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控制。张小峰老师指出,这种将雨水就地收集、处理和使用,兼具景观的设施值得中国城市借鉴,但也要因地制宜。
参观雨水循环系统
本次在德国柏林的考察之旅丰富而有趣,实践队成员们既感受到了柏林这座城市的风情,也深入了解了其城市水系统管理的经验。队员们在交流探讨中启发智慧,在实地考察中积累经验,通过对柏林城市水系统的调研,启发对中国城市水管理的思考。
(编辑:董云霞 审核:左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