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资队伍 > 河流工程系 > 教授 > 正文
           
           

张 为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箱:wzhang97082@whu.edu.cn

研究领域及招生方向:

研究方向:水库减淤调度理论和技术、各类复杂边界下河道水沙输移与河床演变规律、数值模拟技术及其在大型水利工程、航道工程等方面

招生专业: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

招生类型:专业学位硕士、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博士

教育背景:

1997.09-2001.07  武汉大学 港口航道及治河工程,学士

2001.09-2006.07  武汉大学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6.06-2011.11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讲师

2011.11-2019.11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

2019.11-至   今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

开设课程:

《河流动力学》《河流泥沙工程》

代表性科研项目:

主持的主要纵向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长江上游洪峰沙峰异步传播机理及水沙产输模型研究专题1,长江上游洪峰沙峰异步传播特性及机理研究 , 2021/01-2024/12, 85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9184,分汊河段滩槽调整对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2018/01-2021/12,80万元。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库和湖泊淤积控制与功能恢复课题二专题4,南方少沙河流水库有效库容长期保持的水沙联合调控技术,2017.6-2020.12,60万元。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水沙条件下长江航道演变机理及趋势课题一专题3,强冲刷条件下冲积平原河道航道演变机理及趋势预测,2016.6-2020.12,60万元。

[5] 三峡工程泥沙重大问题研究项目--三峡水库中小洪水调度的影响及控制指标研究,专题中小洪水调度对水库防洪风险的影响,2018-2020,50万元。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 2016YFC0402101-03, 强冲刷条件下冲积平原河道航道演变机理及趋势预测, 2016-07 至 2020-12, 100万元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9146,弯曲河段滩槽形态调整对水沙条件变化响应机制研究,2015/01-2018/12,80万元。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009109,冲积河岸崩塌动态临界岸坡形成机制及预测研究,2011/01-2013/12,20万元。

[9] 交通运输部“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重大专项专题,宜昌~武汉河段航道条件变化趋势研究,2012/01-2013/12,40万元。


主持的主要横向科研课题:

[1]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后续完善工程口岸直水道水沙数学模型试验研究,2020年-2022。

[2]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后续完善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20-2022。

[3] 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戴家洲、马当、东流3个河段设计阶段数学模型研究,2018-2019。

[4] 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河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6-2017。

[5] 长江干线武安段戴家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水沙数值模拟研究,2016-2017。

[6] 武汉至安庆段提高航道标准数学模型试验研究,2015-2016。

[7] 重庆主城区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研究,2014-2015。

[8] 三峡水库下游典型弯曲河段演变特性(机理)数学模型研究,2014-2015。

[9] 江心洲分汊段滩槽调整对水沙条件变化响应机制研究,2013-2014。

[10]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变化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2012-2013

学术兼职:

[1] 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航海学会航道专业技术委员

[3]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综合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

奖励与荣誉:

[1] 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排名第6)。

[2] 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9)。

[3] 2012年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4)。.

[4] 2015年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2)。

[5] 202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7)。

[6] 2022年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7)。

[7] 2022年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排名14)

代表性学术成果:

论文:

[1] Xin LI, Jinqiu REN, Quanxi XU, Jing YUAN, Wei ZHANG*. Impact of cascade reservoirs on the delayed response behaviour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3, 33(3): 576-598.

[2] Li, Y., Chen, L., Zhang, W*.,Yuan, J., Wu, M., Chen, F. et al. (2023) Dynamic and delayed channel geomorphic responses to chang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following the Three Gorges Dam operatio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21. Available from: https://doi.org/10.1002/esp.5604.

[3] Ren Jinqiu, Zhao Mingdeng, Zhang Wei*; Xu Quanxi; Yuan Jing, Dong Bingjiang. Impa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 on suspended sediment peak transport variation during flood eve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atena, 2020, 188.

[4] Junzhou Wang, Li Chen⁎,Wei Zhang, Fan Che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oint bar erosion on a sand-bed sharp bend under sediment deficit conditions. Sedimentary Geology, 2019,385:15-25.

[5] Fan Chen, Li Chen,Wei Zhang, Jianqiao Han and Junzhou Wang. Hydrology Research,2019.10:1359-1375.

[6] Li, Sixuan, Li, Yitian, Yuan, Jing, Zhang Wei*, Chai, Yuanfang, Ren, Jinqiu. The impacts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upon dynamic adjustment mode alterations in the Jingjiang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Geomorphology, 2018,318:230-239.

[7] Zhang Wei, Yang Yunping, Zhang Mingjin, Li Yitian. Mechanisms of suspended sediment restoration and bed level compensation in downstream reache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s(TGP),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27(4): 463-480.

[8] Jianqiao HAN ,Wei ZHANG*, Jing YUAN, Yongyang FAN. Channel evolution under changing hydrological regimes in anabranching reaches down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Front. Earth Sci.,2017,12(3):640–648.

[9] HAN Jianqiao ,ZHANG Wei*, FAN Yongyang , YU Mengqing. Interacting effects of multiple factors on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meandering reaches downstream the Three Gorges Dam,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27(10): 1268-1278.

[10] Wei Zhang, Jing Yuan, Jianqiao Han, Chengtao Huang and Ming Li. 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on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erosion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a case study of the Shashi Reach,2016, Hydrology Research,2016,47:175-186.

[11] Fei Wang ,Wei Zhang*, Sun-yun Lv. Fourier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Grid Non-Orthogonality on the SIMPLE Algorithm,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FUNDAMENTALS, 2015,67: 531-549.

[12] Wang Fei, Zhang Wei*, Li Yitian. Fourier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omentum Interpolation on the SIMPLE Series Formulated on a Collocated Grid,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FUNDAMENTALS,2013,64: 48–70.

[13] 陈立,陈帆,张为,袁晶。荆江沙市段分流比计算公式的改进及应用。湖泊科学,2020,32(3): 840-849

[14] 张为*,吴美琴,李思璇,袁晶,高宇。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水科学进展,2020,31(2): 162-171。

[15] 张为*,李昕,任金秋,董炳江。梯级水库蓄水对三峡水库洪峰沙峰异步特性的影响。水科学进展,2020,31(4): 481-490。

[16] 张为,高宇,许全喜,袁晶。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水科学进展,2018, 29(5):331-338。

[17] 韩剑桥,张为*,袁晶,赵瑾琼。三峡水库下游分汊河道滩槽调整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水科学进展,2018, 29(2): 186-195。

[18] 樊咏阳,张为*,韩剑桥,余梦清。三峡水库下游弯曲河型演变规律调整及其驱动机制,地理学报,2017,3:410-421。

[19] 朱玲玲,张为*,葛华。长江中游宜昌-湖口河段浅滩分类研究。水力发电工程学报,2014,33(2):146-153。

[20] 袁晶,张为*, 张小峰。可变网格下的堤防溃口展宽二维数学模型。水科学进展,2013, 24(3): 358-365。

[21] 张为,李义天,袁晶。长江下游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研究。水力发电工程学报,2011,30(4):90-97。

[22] 朱玲玲,张为,葛华。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典型分汊河段演变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水力发电工程学报,2011, 30(5):106-113。


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1] 一种改进阻力计算模式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计算软件V1.0,2020-8-5。中国,2020SR0882585。

[2] 河口径流、潮汐控制河段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方法,2019-11-26,中国,ZL201710129403.X。

[3] 一种改进参数确定方法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软件,2018-10-09,中国,2018SR801809。

[4] 一种引入时变遗忘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计算软件V1.0,2016-05-24,中国,2019SR0731889。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