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发表一些回忆武水往事的文章或图片,对武水的以往表达出深深的怀念。确实的,从1954年底至2000年初,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在中华大地上仅仅存活了47个年头就悄无声色地消失了。不得不说,这短暂的47个年头,光荣的武水为中国水利电力人材(特别是农田水利人材)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农田水利、河流动力学、水力发电工程、水文水资源等学科的发展也作出过重大的贡献。这些业绩在武水人的心目中是无法磨灭的!
但是,短短的4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瞬间的一瞥,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慢慢都会被大众所遗忘,留下来的就是人们写下的文章或口传的史料了。最近看到不少介绍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并的三个学校的介绍,有些写的比较详细,但我看到的还是有疏漏和不准确的地方。我感叹,仅仅过去了短短的几十年,就有差错,那么时隔更长呢!会不会错漏百出、甚至颠倒黑白呢,“历史”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啊!
我们武水与测绘、湖医不同,测绘是从原武汉测绘大学合并进来的,与武大在历史上毫无瓜葛!武大原来有个医学院,解放初就与由上海迁汉的同济医学院合并在一起了。湖医原来就是湖北省管辖的医学院,与武大也无关系。而武水则不同,她的前身原本就是武大的一分子,与武汉大学有血缘关系。
今年我得到武大对90高龄教积工的祝福!看看我的周围,健在的高龄老师已经不多了。而我是经历过在武汉大学工学院水利系、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及新成立的武汉水利学院学习(仅半年多)直至毕业,在新建的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全程然后在2000年又回到母校武汉大学任教直至2002年初退休的人。有我同样经历的人在学校仅剩下肖恢先和我了。我想,把我知道的事情说说清楚,留下这段美好时光的一些回忆还是值得的吧!
武汉大学的水利系
1951年我考进武汉大学,当年高考并未实行全国统考而是分大区进行统考,中南区五省分别是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省。国家规定,各省考生只能报考本大区的学校,中南区当时最有名气的学校是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了,我报了武大的机械、电机和水利系,由于考试成绩不佳没能被最心仪的机械电机系所录取。
记得1951年9月15日是中秋节,当晚我和同时考取武大的两位中学同学乘火车离开广州,17日上午抵达武昌,武大有专车将新生送至珞珈山。由于当年武大扩招,不是所有的新生都能安排到斋舍入住。水利系新生人数最多,所有男生被安排住进法学院四楼(通铺),女生则安排住在张字斋。我们每天都要下山奔赴理学院、工学院(现在的校本部大楼)和位于工学院后面的水工试验厅的教室上课,现在还记得在寒冷的冬天扛着图板从山顶的法四楼下山路过大操场穿过工学院到水工试验厅上工程制图课的情景。
过了不到一年,新一栋和新二栋宿舍相继建成,我们才得以从法学院下山搬进新的宿舍,居住条件似乎是大大“改善”了,但每间房却要住进12个人(早期是8个人,54年扩大至12人),6张双人床把房间挤得满满的,两张只能容下8个人的写字桌却要安排12个人进行自修复习,可以想象其拥挤的程度。当时武大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大教室供学生晚自习,唯一对外的就是位于山顶的老图书馆。该图书馆实在优雅宽敞,但容积有限,每天学生们不得早早去霸占坐位。我在1953年体检查出有轻度的肺结核,可以继续上课,但需要短期与集体隔离居住,被安排住进了宇字斋,该期间我经常晚上到图书馆自习,充分享受那种宁静优雅的学习气氛。
入学第一年,所有文科的学生都下乡参加土改运动了,留在学校的其他学生要参加三反五反远动和针对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因此,课程减半。其时武汉大学来了一个校长兼党委书记徐懋庸,此人是当时中南区的高教部副部长(部长是马列主义学者潘梓年(潘汉年的哥哥))。徐是解放前知名的左翼青年作家,曾与鲁迅开展过笔战,颇有点名气。到武大后,来势汹汹,执行了一条极左路线。他着重整治武大的老知识分子,如武大的知名化学家鄔保良教授、理学院院长桂质廷教授等被他点名批判,他还扬言要把已调到中央外交部的知名外交家(国际关系)原武大校长周鲠生也要揪回来。针对传言有人会自杀的情况,他在校广播台大声斥责:“自杀者,自杀也,东湖是没有盖的”。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本系教师(由教授到年轻的助教)的思想改造检查报告会。徐懋庸的极左搞法不得人心,没多久就被调离武汉大学,57年当了右派。徐调离后,著名马列学者李达调任武大校长。
52年开始,全国高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武汉大学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农学院调离成立华中农学院;机械、电机两系与国内其他学校相关专业合并成立华中工学院;土木系、矿冶系也调至长沙,分别成立中南土建学院和中南矿冶学院。本来水利系也要调离武大,单独成立独立的学院(据非正规消息,该学院曾拟称为武汉水利土壤改良学院,并与华工在喻家山一带选址建校)。由于建设经费有限,水利系迁出的计划推迟执行,暂时仍留在武大,但在武大单独成立水利学院(工学院其他系都调走了)。这一年河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水利系的师生都调到武大的水利学院了。1953年华南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的师生也来到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利学院人数大量增加,成立了三个系,分别是水利改良系、河港系和水建系。我们全年级由原来的4个班变成8个班,所有同学要重新填报志愿,再由学校进行分配。当时大家觉悟比较高,分配结果公布后,基本上都服从校方的安排。我填报水建系但被分配到水改系了!水改系2个班,河港系2个班,水建系4个班。可见,在这个时候水建系是重点。
由于师资力量所限,来自苏联的教科书还没有到老师的手里,水改系的学习课程还是沿袭着以往的灌溉排水工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农田水利课非常简单,是尹政老师(广西大学合并过来的老教授,55年后担任一段时间测量教研室主任,后调回广西大学)讲的课,天津大学53年分配来的年轻教师张增圻为助教。毕业设计全班都到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进行,我的毕设题目是一个示范区的喷灌系统设计。其时仅在书本上看到过一些关于喷灌机的介绍,更谈不上有关喷灌机和喷灌系统的知识了。毕设期间唯一的收获是我参加了设计区地形测量(从现场施测到成图)的全过程。由于掌握得比较扎实,毕业后能单独带学生进行测量实习;71年下放京山劳动时带领武水的下放干部进行该县一条高压输电线路的地形测量。与其他两个系学习课程唯一不同的是开设了抽水机及抽水站和土壤农作学(请华农的老师来授课)两门课程。
1952年全国的院系调整基本上是照搬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来安排的。按我的理解,中央教育部的安排是按照苏联莫斯科水利学院的模式,在中国也要单独建立一个以农田水利工程(在苏联称为水利土壤改良)为重点的全国性的水利大学。计划中的这个大学就是以武汉大学的水利学院为基础,调集全国有关院校农田水利方面的师资、设备及在读的学生,共同组建一所新型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大学。照理,中国的农田水利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有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工程。近代,陕西省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指导修建的许多灌溉系统,在陕西武功的西北农学院早就设有农田水利工程系,有悠久的历史且实力雄厚。可能是考虑到西农地处当时尚不够发达的偏远的西北,建立一个全国性院校不太适合的缘故。于是,将这所新建的学院选择在地处中国中部,教育资源丰富的湖北武汉了。
1953年,国内很多大学的热门(高精尖或稀缺)专业都请了苏联专家来授课,水利土壤改良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也列入被邀请的专业之一。由于武汉水利学院院址尚未选定,建成尚需时日。水利土壤改良专家卡尔波夫副教授到中国来就先落脚在天津大学水利系,在天大开办研究生班并召集全国有关院校的老师参加专家教学的全过程。卡尔波夫专家来中国任教3年,53、54两年在天津大学,55年九月来到武水,56年完成任务回国。在武水期间,他除了担任研究生的培养之外,还是学校校长张如萍的顾问。刘肇祎老师临危受命,仅仅在哈尔滨学了7个月的俄语就担任专家的翻译,并且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见证农水教研室的大发展
在院系调整全国大交流中,武汉水院是要新建的学校,自然是以调入为主。由于武汉大学水利学院的河港系要并入华东水院,武大也有人员要调出,我仅记得武大唯一调出了当时水利系的系主任余家旬教授(留德归来的知名港工专家)。当时华东水院实力超强,最先的消息是著名的农田水利专家二级教授张书农要调来(任武水的教务长),但最后来了另外两位教授和几位较年轻的老师。李新民教授是留美学者,中国第一本“灌溉工程手册”是他主编的,来水院后他分配到水建系。
1955年9月,我们班有3人留校当老师。报到后,3人都被分配到新建立的农水教研室。这个教研室集中了全国各院校农水方面的老师,有刚留苏归来研究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
揭曾祐(教授,来自天津大学,到武水后任农水系系主任);
朱培寿(教授,来自华东水院,著名歌唱家朱逢博之父,57年调离至甘肃);
金泉秀(教授,来自沈阳农学院,任图书馆馆长,后调至内蒙古任内蒙农牧学院院长);
姚汉源(教授,来自武汉水院,是我水力学的任课老师、后调至中国水科院水利所);
张蔚榛(留苏副博士,56年评为副教授);
许志方(留苏副博士);
方文(留苏副博士,后调离);
罗宏(老干部、留苏学士,后调离);
冯尚友(天津大学,后调至水文水资源系);
李文渊(武水老师,原教水力学);
张庭英(天津大学、后留苏);
刘肇祎(天津大学);
贾志诚(沈阳农学院,后调离);
郭元裕(华水);
吕庆浩(天大,57年调离武水至天津水科所);
申怀珍(华水);
周素贞(华水,后留苏,归来后转之水工教研室);
茆智(河北农学院);
吴宗汉(华水,“文革”后期调至云南水利厅);
张增圻(武水,57年调离至河北农学院);
陈学敏(武水);
毛益麟(武水55届毕业生,后转至理论力学教研室);
闫听领(武水55届毕业生后调至长办);
沈荣开(武水55届毕业生);
郑博坤(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后转至水电站教研室);
卢琬璆(天津大学,实验员,后调离);
陈世钰(新分配来的长江水校毕业生,担任实验员,56年调离由同是水校毕业的吴国良接替);
***(名字忘记了,一位由广州招进武水的高中毕业生,担任助理员,56年离开了)。
到了56年,专家研究生班结束了,13位研究生中留下了6位,他们是王明甫、黄德玖、杨大泉(57年后调离)、李恩羊、张引德(57年后调离)、王鸣周(57年后调离),前三位毕业于天津大学,后三位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均是53年提前一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本校的大学生中也留下了三位老师,他们是魏永耀、沈佩君和屠博文(后调至宜昌)。一下子又增加了9为新生力量,全教研室教职工高达36人。如此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武水全校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国家以农田水利这个专业作为武水建院的重点进行建设所下的决心。在全国范围内,这一变动唯一没有被波及的就是西北农学院的农田水利系,该校农水系的师生、设备等均保留下来了。
57年反右运动之后,教研室的组成人员有了很大的变化。有6位老师在运动后被调离了,冯尚友、张庭英、王明甫、周素贞四位老师公派留苏,除张庭英外其他三位回国后先后离开了农水教研室;金泉秀、姚汉源、方文、罗宏、贾志诚、闫听领、屠博文等老师调离学校;毛益麟、郑博坤两位调至其他教研室,总计有18人之多。57年留下了应届生许念曾,农水教研室的人数锐减。
武水成立后,入学人数有了飞速的增长。武大时期,水利学院51级农水系只有两个班,55年9月以后,天津大学、华东水院、沈阳农学院、河北农学院四个院校52级及其后各年级农水专业的学生均集中到新建的武汉水院。52级水改(农水)专业的学生人数增至13个班(每个班约30人),53级9个班,54级9个班,55级开始实行5年制,有12个班,56级猛增至27个班,57级7个班,58级9个班,59级5个班,60级6个班。面对56级27个班的庞大人数(该班4年级(即60-61年度年)要上农水课了,5年级还要进行毕业设计)。此时,农水教研室留下了马文正、雷声隆、陈大雕、钱绪来、徐鹤升、姚孝民、陈家泽、熊振威、邓训9位应届毕业生。大约是58、59年,原来单独成立的土壤农作教研室也合并到农水教研室里面来,我记得的老师有***教授(名字记不得了)、王明伦、何国际、黎庆怀、蒋友驿、石秀兰、秦文才等。此时,农水教研室的人数又达到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