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为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由我院水利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水文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主办,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党支部(下称“边海院”)协办的“思想融聚多元学科、实践标注青春印记”的主题党日活动第二部分实践学习——游览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汉历史文化街昙华林按期举行。
上午8点30分,水利四支部和水文二支部以及边海院的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在武汉大学工学部世纪广场集合并集体合影,接着全体人员乘坐公交车前往武昌起义纪念馆。一下车,大家就被庄严肃穆的纪念馆给吸引住了。红色砖瓦的房子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战火飘飞、斗志昂扬、可为革命抛头颅撒热血的年代,耳畔仿佛回响起了冲锋号角吹动、枪炮的鸣响以及战士们拼杀的怒吼,这一切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大家缓缓走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面前瞻仰这位为中华民族独立奋斗了一辈子的可敬的人,回想着他轰轰烈烈的一生,敬佩于他永不气馁、愈战愈勇的革命精神,感动于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独立事业的忠诚。静默片刻,全体人员在孙先生的雕像前合影留念,缅怀这位努力将那个沉睡中的国家唤醒的先辈。随后,大家进入了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记录,在沉静肃穆的氛围中我们慢慢的浏览着,似乎进入了那个人似浮萍、风雨飘零的年代。一楼的展厅陈列了晚清时期中国历史,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也看到了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屈辱,更看到了在无数次悲壮中逐渐认清世事,并决定为拯救中华而改革和学习的仁人志士。虽然改革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但这无疑给我们以后的奋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徐徐上升的楼梯我们进入了二楼的展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事业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我们学习到了同盟会创办时的艰辛,以及随后的大型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的壮烈,在这些可歌可泣的壮举的背后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对美好明天深深的期盼。
紧接着我们前往武汉历史文化节——昙华林。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化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地,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纪念价值。通过昙华林历史博物馆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这条老街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一批又一批的民主战士: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而这些团体又为后来的武昌起义做了人才上的储备。
大家徜徉在古老的街道上,一边欣赏街边的特色小店,感受着年代的魅力;一边沐浴在下过雨后氤氲的氛围中,回味着历史的沧桑,想起刚刚参观过的武昌起义纪念馆,看着如今的宁静和祥和,大家更加深切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用革命先辈们的无私的奉献和卓绝的努力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切,在党的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更加壮阔的明天付出努力。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的那样“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唯有辛劳泪水和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