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学院第141期研究生“弘禹论坛”在腾讯会议app举行。教师张小峰、曾玉红、邓金运和李志威,研究生辅导员左志香,学生主讲人倪玉芳、刘长杰、杨卓媛及相关专业研究生代表出席。本次论坛由研究生河流系第一党支部、研究生河流系第二党支部、研究生河流系第三党支部和研究生河流系第四党支部联合承办。
博士生倪玉芳首先作了题为《浅水动力学数学模拟影响因素探究——下渗、陡坡》的报告。在报告中倪玉芳同学说到目前浅水动力学数学模型框架较为成熟,而实际天然河道和坡面水流流动边界条件复杂,影响因素繁多,如何将这些因素耦合到数学模型中,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本次汇报中,她介绍了如何将下渗、陡坡这两个因素耦合到现有数学模型、以及这两个因素对模拟结果影响。
博士生刘长杰随后作了题为《珠江河网径潮动力特征对地形人为干扰的响应》的报告。在报告中刘长杰同学指出受水库大坝建设、水土保持、滩涂围垦、采沙及航道整治等人为干扰影响,近几十年来珠江河网地形变化显著,径潮动力特征也出现明显调整。他通过对珠江河网三场极端洪水(“986”、“056”、“086”)、两场洪季水流(“997”、“177”)及两场枯季水流(“012”、“1612”)五十多个站点的同步实测水文资料分析,发现不同季节的余水位-潮差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其对人为干扰响应的敏感性也不同。该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的洪水防控、水资源利用等水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博士生杨卓媛作了题为《黄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的报告。为全面描述黄河口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杨卓媛同学采用河段平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尾闾段(利津—西河口)1990—2016年汛后断面及河段尺度的平滩特征参数,分析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及其与累积河床冲淤量的关系。杨卓媛同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过程较为复杂,河相系数在1990—2003年呈振荡式升高,2003年以后持续减小,说明断面形态朝窄深方向发展;平滩流量变化与河段冲淤过程密切相关,淤积时平滩流量减小,反之则增大;建立这些河段平滩特征参数与利津站前4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幂函数关系,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黄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利津站水沙条件的改变。
论坛期间,到场的研究生们针对不懂的问题主动提问,嘉宾老师也对主讲人逐一进行了指导和点评,建议同学们在做科研时要活用软件,考虑多要素的变化,通过现象看本质,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此外在汇报过程中还要积极与观众互动交流,让他们能够在本次论坛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