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下午,由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主办,学院分团委、学院研究生会学术科技部以及水文水资源系研究生第一至第五党支部联合承办的第160期研究生“弘禹论坛”在工学部六教401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水文水资源系刘德地老师与刘小宁老师作为专业评委老师,研究生辅导员陈曼雨、许笑星、万柳柳作为嘉宾出席活动。本次论坛主讲嘉宾为黄一凡、魏毅恒、韩亚静和范志鹏。

首先,黄一凡同学以《基于机器学习的汉江流域水文模拟及水文生态效应研究》为题进行学术报告。目前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汉江流域水文情势出现了“非自然化”趋势,对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此背景,黄一凡同学提出构建一种结合机器学习模型与物理方程的数据驱动方法,并从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汉江流域径流模拟、汉江流域储水能力变化、归因分析、流域季节性特征识别与水文-生态关系建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指出,该研究深入探究了水文情势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后,魏毅恒同学以《干旱对中国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敏感性的影响与评估》为题进行学术报告。首先针对干旱频发影响碳循环、干旱对植被的影响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以及过往研究难以表达植被-环境交互作用的问题,魏毅恒同学提出了“植被生产力对干旱事件的响应机制”这一科学问题。随后,他介绍了研究利用的Noah-MP陆面模式和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分析植被GPP与其他生态系统变量之间的敏感性和水文气象变量的敏感性变化,评估了代表性干旱事件对GPP的损失影响。魏毅恒同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反映干旱期间生态系统的变化,并加深入们对干旱对生态系统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影响的理解。

接着,韩亚静同学以《Site-level comparison of P-model and FvCB model for estimating terrestri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即尽管近年来发展出的P模型,通过结合Farquhar-von Caemmerer-Berry模型模拟C3光合作用,并引入最优性原则以平衡碳同化与蒸腾之间的权衡,在GPP模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P模型与FvCB模型之间性能尚未明确。为此,韩亚静同学提出利用来自42个全球涡度协方差站点的CO₂通量数据,涵盖CRO、DBF等6种植物功能型(PFT),对P模型与基于过程的FvCB模型在GPP估算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她指出,FvCB和P模型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的表现差异很大,整体而言二者之间性能相差不大,但基于过程的模型(FvCB)模拟GPP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依赖于LAI,而基于P model 的GPP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依赖于APAR。

最后,范志鹏同学以《水资源使用与污染冲突管理中的谈判成本与博弈研究》为题进行学术报告。由于水资源使用过程中,随着用水量增加,污染问题亦呈现加剧趋势,因此协调水资源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范志鹏同学首先介绍了多目标优化及博弈,并引出加权和法、目标规划法等求解方法。随后,他提出建立汉江中下游流域用水与排污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引入贴现因子以反映讨价还价博弈过程的协商成本。最后,他结合折衷规划提出CIMB-CP模型不仅预测了不同情景中的潜在影响,还识别了达成共识的最优路径,为解决水资源使用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参考思路。

期间,评委嘉宾对各位主讲人的汇报情况进行了逐一点评和指导,不仅充分肯定了主讲人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内所取得的成果,并围绕研究汇报的技术概念、结论表达以及总结提炼等方面提出了中肯且专业的建议,期望大家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加优异的表现。


此外,各位主讲人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提问并交流观点,主讲人耐心回答,促进了大家思想火花的碰撞,现场学术交流的氛围异常浓厚!

论坛结束后,嘉宾老师与主讲人、现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最终,韩亚静以精彩的展示征服了现场评委及观众,被评为学院第160期弘禹论坛“优秀主讲人”。依据评分结果,水文水资源系研究生第五党支部被评为“优秀承办党支部”。活动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