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2:30,水利水电学院第145期研究生“弘禹论坛”在工学部6教6401阶梯会议室举行。张翔教授和刘德地教授,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生辅导员左志香老师,学生主讲人吴贞晖、陶士勇、董祚、岳珍珍及相关专业研究生代表出席。本次论坛由研究生水文系第一党支部、研究生水文系第二党支部、研究生水文系第三党支部和研究生水文系第四党支部联合承办。
博士生吴贞晖首先作了题为《Use of a Multi-objective Correlation Index to Analyze the Power Generation, Water Supply and Ecological Flow Mutual feedback Relationship of a Reservoir》的报告。在报告中吴贞晖同学提到目前,对于多目标水库调度中不同目标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定量化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吴贞晖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构造一个多目标相关指数(MCI),来定量化探究水库在不同来水和需水条件下的多个目标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研究首先采用一种改进的最大概率密度函数法得到长期、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生态需水阈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考虑供水、发电和生态效益的多目标水库调度优化模型,并采用POS-PSO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采用MCI指标对求解得到的非劣解集进行分析,以量化多目标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这种协调程度随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一些定性的结论。结果表明,当从丰水年进入到枯水年时,供水-生态目标的协同程度减小,而发电-生态及发电-供水见的竞争程度增加,而且矛盾的焦点将从发电-生态转向发电-供水。吴贞晖同学认为MCI指标能够量化不同目标之间协调的程度和特征,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更明智、更透明的决策。
博士生陶士勇随后作了题为《降水的稳定同位素特性:鄱阳湖湿地的云下蒸发估计和同位素季节性的影响因素》的报告。在报告中陶士勇同学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鄱阳湖湿地长期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分析了降水同位素的时间变化特性,比较了不同月份降水云下蒸发程度的差异,量化了雨滴蒸发剩余比例与d-excess的变化Δd之间的相关关系,直观呈现了降水d-excess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识别了鄱阳湖湿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区,讨论了不同水汽源在各季节的相对发生频率和对各季节降水量的相对贡献。最终结合后向轨迹分析和不同水汽源分类的同位素统计结果,得出了鄱阳湖湿地降水同位素的季节性演进被认为是由不同同位素特性的水汽源叠加导致,根本上受控于季风活动的结论。
随后,博士生董祚作了题为《协调三峡水库生态与发电效益的多目标模型和决策方法》的报告。董祚同学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可能会导致三峡支流水华爆发,下游鱼类产卵繁殖条件的改变,以及长江入海口的水源区出现咸潮入侵等生态问题。从而为了解决三峡水库运行带来的这些生态问题去研究了三峡水库运行与生态环境之间响应关系,协调生态效益与发电量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三峡水库多目标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NSGA-III求解多目标模型得到非劣解集。针对所得到的非劣解如何决策的问题,董祚同学提出引入主观权衡率(STRO)来衡量决策者对每个目标的相对偏好程度,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生态风险和主观权衡率的决策方法从非劣解集选择最合适的水库调度方案。
最后由博士生岳珍珍作了题为《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流量监管方法》的报告。岳珍珍同学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实施环境流量是恢复和管理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然而,在一些地区,非法争夺水资源或改变自然流态的现象屡屡发生,导致河流环境流量保障不足,生态系统退化。因此,对环境流量的进行监控和管理,以保障环境流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利用九龙江和太子河的水文资料,岳珍珍同学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的环境流量监测方法和保证率评价方法。首先基于水文资料构建流量-水面宽关系,基于建立的关系模型计算生态流量所对应的生态水面宽,之后采用遥感解译技术提取典型断面水面宽,通过对比实际和解译的水面宽,观察其是否满足生态水面宽算年内或年际尺度生态流量保障率以便于监管河流生态流量。并以九龙江和太子河为对象采用该方法研究了其生态流量,流量水位关系,生态水面宽和生态流量保证率。
论坛期间,到场的研究生们针对不懂的问题主动提问,嘉宾老师也对主讲人逐一进行了指导和点评,并建议同学们在做学术报告时要抓住关键问题,讲核心的内容,突出汇报重点,此外在汇报过程中要积极与观众互动交流,让他们能够在本次论坛中受益。
最终,博士生陶士勇以精彩的分享征服了现场评委及观众,被评为本期弘禹论坛优秀主讲人。依据评分结果,研究生水文系第三党支部被评为优秀承办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