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工在线 > 专题栏目 > 学术信息 > 正文
水研学科月讯|研究生学术信息汇总一览(3.1-3.31)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25-03-27  点击数:

3月1日【水科学讲坛】第74讲:华东师范大学高红凯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根区—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关键与前沿

报告人

高红凯 教授

邀请人

尹家波 副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1日(星期六)上午10:3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A区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高红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主要从事流域水文基础理论、生态水文、冰冻圈水文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优青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1项。目前担任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编委、Journal of Hydrology副主编。

报告简介:

根区是陆地表层系统水分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交换的活跃层,受水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冰冻圈,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关键。然而,由于根区分布于地下,难以被直接观测,已成为制约地球表层系统模拟和未来变化预估的瓶颈问题。本报告主要从水文和生态系统的视角,首先辨析根区的定义与其近似概念之间的异同;其次,讨论根区研究的还原论和系统论视角,及其对应的模型模拟方法;最终,展望根区的系统研究方法在包括水文学在内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3月17日【水科学讲坛】第75讲:韩国中部大学Joo-Heon Lee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Drought Management and Aquatic Ecosystem Conservation

报告人

Joo-Heon Lee 教授

邀请人

陈杰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17日(星期一)上午10:0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A区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Professor Joo-Heon Lee, Ph.D., is a faculty member 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t Joongbu University, Korea. He holds degrees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from Kyung Hee University. Currently, he leads the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and the Drought Research Center.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Presidential 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Korea and Vice Chair of the UNESCO IHP Korean National Committee.

报告简介:

This seminar will explor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focusing on drought management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Professor Joo-Heon Lee will introduce the Hydrological Science Lab and highlight the latest frontiers in drought research. The discussion will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ensuring ecosystem connectivity for sustainable river management. Additionally, the seminar will assess global water securit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evaluating progress toward SDG6. Attendees will gain insights into effective practices and policie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in water resources and support ecological health.

3月17日【水科学讲坛】第77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汤秋鸿研究员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跨境流域水安全的影响

及应对策略

报告人

汤秋鸿 研究员

邀请人

程磊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17日(星期一)上午10:0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A区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汤秋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开展全球变化水文学研究,在陆地水循环与全球变化关系、陆地水循环过程综合集成模型、水安全风险预估及应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型、新方法和新技术;研发了考虑人类活动的全球生物圈水文模型、大陆尺度高精细水文水动力模拟监测预报技术,阐明人类活动跨区域远程影响水循环演变的机理,成果应用到我国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及跨境流域水管理。

报告简介:

报告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跨境流域水安全形势变化,指出气候变化增加跨境流域洪旱灾害风险,加大上下游面临水资源竞争的可能性,给流域水安全和区域水资源合作带来挑战,提出未来可以通过水库群协同调度和防洪-发电策略权衡提升跨境流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报告进一步展望了恒河-雅鲁藏布江-梅格纳 (GBM)、阿克苏等跨境流域水安全热点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3月23日【水科学讲坛】第78讲:南方科技大学冯炼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从长江流域到全球尺度水环境遥感研究

报告人

冯炼 教授

邀请人

刘攀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23日(星期日)上午10:0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A区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冯炼,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环境遥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李小文遥感科学奖等荣誉,2022、2023年连续入选中国海洋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在Nature正刊/子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Water Resources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领域旗舰期刊发表一作/通讯论文40余篇。

报告简介: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湿地退化等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如何准确获取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动态信息,评估水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变化机制,是实现高效综合治理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从长江流域到全球尺度,研究湖泊、河流、海岸带等关键环境参数的时空演化过程。

3月24日【水科学讲坛】第76讲: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

Philippe Gourbesville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Hydroinformmatics: challenges t& recent evolution in concepts and solutions

报告人

Philippe Gourbesville 教授

邀请人

刘德地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24日(星期一)下午2:00-3:0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A区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Philippe Gourbesville(菲利普•顾博维尔),男,1964年生于法国Valognes,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现任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二级),法国尼斯综合理工学校前校长(2007-2017)。Philippe教授作为继M.B. Abbott与J.A. Cunge之后的第二代全球水信息学科领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数字水模型建模、ICT解决方案、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洪水风险管理、韧性评估及智慧水利等水信息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过去的10年中,Philippe教授连续承担了包括STIC Asie、EU-FP6、FP7和地平线2020(H2020)等多个欧盟框架下的重点科技研发项目,曾16次作为国际级项目负责人,67次作为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3本,发表期刊、论坛文章223篇,任全球21所大学客座教授及多个国际组织专委会委员:WMO洪水测绘指南编制核心工作组成员、法国水工学会(SHF)荣誉主席、IAHR & IWA 水信息协会荣誉主席、亚洲水理事会副主席、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作为3本国际SCI期刊主编、副主编,16本SCI期刊审稿人。Philippe教授于2009年获得法国国家教育骑士勋章、2011年获得法国水工学会(SHF)颁发的水工特别奖、2024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网络。

报告简介:

Hydroinformatic is aimed to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 the water sector with various methods and tools most of time based on numerical models. The introduction of realiable and affordable sensors with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networks (4G, 5G, etc..) has initiate the process of mass production of hydro environment data. The initial hydrologic and hydraulic modelling concepts can be today enriched with multiple sources to produce a more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Within this context, AI technics are offering new possibilities that can initiate the new generation of Hydroinformatics solu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s technics requests to master understanting of hydrologic processes and offers the possibility to revisit some of the classical engineering approaches. The presentation will address some the key challenges and explore innovative tracks trough numerous examples and applications at the world scale level.

3月25日:长江设计集团尚钦正高级工程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

报告人

尚钦 正高级工程师

邀请人

夏军强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25日(星期二)下午3:45

地点

工学部主教A313

报告人简介:

尚钦,长江设计集团江河整治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从事河道整治及防洪工程规划、设计与实践。参与了《澜沧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等国家级重大流域规划。主持了长江口北支近期河道整治工程、长江干流芜湖、九江河段等河道整治工程、三峡后续长江崩岸治理等水利防洪项目,鄂州樊口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长江大保护项目。负责了长江“黄金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河口海岸滩涂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专题,并编写了《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等行业标准。

3月29日【行业发展前沿讲座】第6讲: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叶浩亮正高级工程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能源电力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报告人

叶浩亮 正高级工程师

邀请人

苏凯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29日(星期六)下午3:0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B区109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叶浩亮,1978年生,安徽岳西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96级本科生,2003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正高级工程师。从事国际业务22年,参与过30多国家的项目开发,先后在南亚、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驻,主持过数十个国际大型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

从事行业:重大国际项目运作及合同谈判、新市场开拓;重大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建设管理。

报告简介:

能源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新能源、氢能和储能业发展趋势展望;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有关拓展思考。

3月26日【珞珈讲坛】第486讲: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人

邓铭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邀请人

刘攀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26日(周三)下午15:00

地点

武汉大学樱顶老图书馆

报告人简介:

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干旱区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专家。198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获河海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新疆额河建管局、水利厅总工程师18年,现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邓铭江院士坚守西北边疆水利建设工程科技一线40年,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6项主要奖励成果,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月31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刘肖廷高级工程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基于物理驱动神经网络的泥沙输运模型参数优化研究

报告人

刘肖廷 高级工程师

邀请人

曹志先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上午10:3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A区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刘肖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专业师,高级工程师。主持科研项目3项,参与项目1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 发表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登记软件著作5项。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2022年度科技英才团队-水沙团队(2022)和风电机组团队(2023)。

报告简介:现阶段三峡水库新的水沙条件给水库泥沙调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三峡泥沙输移模型大多基于非饱和输沙理论建立,模拟过程中需要判断两个重要参数—沿程阻力参数“糙率”和泥沙冲淤速率参数“恢复饱和系数”,分别决定了水动力和泥沙输移的模拟精度。受来水来沙过程影响,这些参数具有时变特性,应用中存在调节范围较大,率定和优选对调试者个人经验依赖度高的问题,限制了该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难以满足现阶段集团智慧水电的发展需求。

物理驱动的神经网络PINNs(Physics informed neural networks)是一种新的方程参数反演方法,是将物理建模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其通过损失函数构建融合先验物理知识的神经网络,并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进行训练。PINNs通过先验物理知识进行训练,可视为一种无监督学习,相比纯数据驱动的方法需要更少的数据,降低了测量数据的成本,减少了对数据量的依赖,在难以测量收集数据的问题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该PINNs由于嵌入了物理信息方程,对于噪声数据处理表现了很好的鲁棒性。PINNs的上述特性,使得它在物理模型参数反演中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空间。因此,为了满足集团公司数字孪生三峡的发展需求,以已有的非饱和输沙模型的重要参数“糙率”和“恢复饱和系数”寻优为目标,建立对应的物理驱动神经网络,通过对实际发生的水沙过程的复演,建设模型参数库,为进一步提升泥沙调度工作效率和精度提供有力工具。

3月31日【水科学讲坛】第79讲:河海大学孙洪广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裂隙含水层溶质反常输运机理分析及升尺度建模

报告人

孙洪广 教授

邀请人

曹志先 教授

时间

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上午9:30

地点

水资源国重大楼A区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孙洪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围绕水土污染精细模拟,开展了研究工作,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著共被引用超过8000篇次,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美、中俄、中塞和中波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5项,其他项目10余项。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分数阶系统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4个SCI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报告简介:

复杂几何结构主导了裂隙含水层中的污染物传输,介质的尺度效应导致溶质传输具有复杂的反常迁移机理,很难在大尺度上对介质结构和溶质传输进行精细刻画。现有升尺度模型在刻画介质结构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方面存在不足,模型参数不易获取。本研究分别在单裂隙尺度和裂隙网络尺度下对溶质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因此,需要结合介质结构特征分析溶质反常迁移机理,构建一个升尺度模型来有效模拟裂隙含水层中溶质的长时间输运。在单裂隙尺度下,我们在考虑基质扩散的情况下对粗糙单裂隙结构中的溶质迁移进行升尺度建模,基于分数阶微积分构建了时间分数阶对流-弥散模型,将裂隙粗糙结构特征引入升尺度模型,量化了粗糙裂隙壁面对溶质传输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粗糙裂隙壁面增强了基质对溶质的阻滞作用,使得穿透曲线的峰值浓度更低,峰值到达时间更晚;在裂隙平均流速恒定的情况下,粗糙的裂隙结构不会影响穿透曲线后期的拖尾浓度,可将粗糙裂隙简化成平行板结构对后期的溶质输运进行描述。在裂隙网络尺度下,分析了裂隙网络流场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基于裂隙网络几何结构和流场特征构建了具有微分积分形式的裂隙网络溶质迁移升尺度模型。量化了裂隙含水层中的横向水动力弥散,基于构建的升尺度模型分析得出裂隙密度决定了溶质幂律拖尾衰减的速度。最后成功地将升尺度模型应用于场地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分析和预测。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