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工在线 > 专题栏目 > 学术信息 > 正文
水研学科月讯|研究生学术信息汇总一览(9.1-9.30)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25-09-23  点击数:

913【行业发展前沿讲座】第17讲: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么振东正高级工程师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分干线管道部分建设难点、设计创新与攻关

报告人

么振东 正高级工程师

邀请人

苏凯 教授

时间

2025913日(星期六)上午10:00

地点

水电科技楼B109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么振东,男,197612月出生,中共党员。20016月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到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共主持完成100多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总承包工作,其中大型项目近20项。获得科技进步奖、勘察设计奖、优质工程奖、工程咨询奖等近20项,申请专利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国标《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等多项标准,广东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多项标准审查工作。近几年主要从事大型引调水工程和大型灌区工程设计工作,担任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分干线的设计负责人。

报告简介:

环北分干线几乎涵盖了引调水工程的所有建筑物类型,包括泵站;取水交水口;钻爆、盾构及TBM隧洞;PCCP管、球管、钢管;顶管;沉管等。建设过程将面临所有建筑物的技术难题。其中PCCP管道长达158km,如何保证从制造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管道安全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讲学主要针对工程中PCCP管道特点、建设中的难点、设计中的创新和相关科研攻关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913长江设计集团吴从林正高级工程师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城市排涝系统效能提升实践及思考

报告人

吴从林 正高级工程师

邀请人

雷国庆 副研究员

时间

2025913日(星期六)下午2:00

地点

水电科技楼A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吴从林博士,现任长江设计集团水环院总工程师。2000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系,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2006年获长江水利委员会资助并获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发展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010月获香港理工大学水文水资源方向博士学位。

主持或参与各类规划设计项目近百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创新基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团体标准编写5项,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奖10余项,取得专利20余项。

入选长江委河湖管理与河湖长制专家库、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应急专家库、芜湖市排水行业专家库、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评审专家库,并被聘为河海大学、长江科学院兼职导师。

91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皓锐正高级工程师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数字孪生灌区专题模型建设与实践

报告人

陈皓锐 正高级工程师

邀请人

雷国庆 副研究员

时间

2025913日(星期六)下午3:00

地点

水电科技楼A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陈皓锐,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科院青年科技英才。任中国水科院水利所水土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国际灌排委员会土地排水工作组委员、中国农业节水与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村水利信息化分会秘书长、《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灌区水文循环模拟和农田涝渍盐碱调控研究,开发了具有物理机制的灌区涝渍盐碱分布式模拟和调度模型,揭示了荒地纳盐机理并构建了其空间布局技术,发展了基于灌区水循环过程的节水效应时空尺度评估方法。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专题等近20项课题,参加了包括三个特大灌区在内的十余个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或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方案编制,并全程参与了全国首个数字灌区顶层设计和建设,以及6处灌区的数字孪生专题模型开发。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36篇,EI收录2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6项,合编专著3部,参编标准5部,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委会优秀青年论文奖2次,开发的相关模型入选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灌区模型推荐清单和《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916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郭亚昆教授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波浪-单桩-海床相互作用模拟计算

报告人

郭亚昆 教授

邀请人

槐文信 教授

时间

2025916日(星期二)下午3:00

地点

水电科技楼A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郭亚昆博士为布拉德福德大学教授,主持和参加由英国、欧共体、美国、挪威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基金会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40余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些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80余篇(>140 SCI论文),在水利工程权威刊物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学报发表的论文被评为ASCE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最佳论文。曾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排名第二)。曾应邀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组委会主席、科技委员会委员。为多所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南阳技术大学,帝国理工学院, 谢菲尔德大学,利物浦大学,悉尼大学,邓迪大学等)博士学位论文校外评审专家。

报告简介:

海上风力发电机单桩基础的稳定与安全深受非线性波浪导致的海床动态响应的影响,这是海上基础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研究采用基于OpenFOAM开发的集成模型(包含waves2Foam波浪模型与Biot弹性模型),系统探究了非线性波浪对单桩基础周边海床动态响应的影响。该模型已通过多项实验室实验验证,并取得高度吻合的结果。研究重点聚焦于非线性波浪效应引起的单桩周围孔隙水压力变化及瞬时液化现象的系统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实际工程设计中涉及的不同单桩嵌固深度,揭示了单桩基础周围及底部非线性波浪作用的内在机理。通过对比单桩不同方位的水面高度计算数据、顺流向力以及波致孔隙水压力,清晰展现了非线性波浪对孔隙水压力的显著影响。模拟结果证实:多孔海床中的单桩基础会对孔隙水压力的竖向与水平发展产生明显阻滞作用。增加嵌固深度会增强对竖向孔隙压力发展的阻滞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单桩周围土体的瞬时液化深度。

916日【水科学讲坛】第91讲: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吕娟正高级工程师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基于数字孪生的水旱灾害“三算”“四预”研究与应用

报告人

吕娟 正高级工程师

邀请人

刘攀 教授

时间

2025916日(星期二)下午4:00

地点

水电科技楼A328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吕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二级),博士生导师。曾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防汛抗旱》杂志主编。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十三五”“十四五”项目首席科学家。2018年获得中国水科院组建60年“巾帼建功奖”,2022年获得水利部直属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2023年获得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记功奖。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译著10余部,国标、行标6部,荣获省部、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励10余项。

报告简介:

解读国家及水利部工作要求,水旱灾害形势及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研究新进展,科技支撑应急工作案例。

918日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洪方文研究员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相变与流体动力学非平衡的空化模型

报告人

洪方文 研究员

邀请人

季斌  教授

时间

2025918日(星期四)下午2:30

地点

水电科技楼A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洪方文,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博导;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舰船计算流体力学(CFD)、推进器水动力学与新型推进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推进与船体相互作用流动计算技术、推进器数值水池技术、轮缘驱动推进技术、全海深推进技术,以及分层流中物体运动模拟等方面。

报告简介:

空化的本质是液体与其蒸汽之间的相变,在空化起始、溃灭等强烈非定常流动过程中,空化相变物质转换产生的空间变化严重滞后于流动过程形成的空间变化,相变与流体动力过程处于非平衡状态,在空化流动的数值模拟中需要采用能够描述这类非平衡现象的空化模型。本报告首先简单地回顾了空化模型的发展过程,以及讲述了各模型的优缺点,然后从物质发生相变的分子动力学原理出发,基于分子热运动的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形式,阐述了液体与蒸汽界面上的物质交换HertzKnudsen公式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水中气核数密度演化方程,以及蒸汽的可压缩状态方程,推导了相变与流体动力学非平衡空化模型。非平衡空化模型的蒸汽泡溃灭过程模拟结果表现出与平衡空化模型的模拟结果不同的行为,平衡空化模型模拟结果中的汽泡溃灭一次后完全消失,而非平衡空化模型模拟的结果现出了多次溃灭与反弹,同汽泡溃灭的实验结果一致。

918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彭晓星研究员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题目

空蚀研究和试验进展

报告人

彭晓星 研究员

邀请人

季斌  教授

时间

2025918日(星期四)下午4:00

地点

水电科技楼A2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彭晓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博导;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2004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任空化方向主题专家,某重点项目技术首席。兼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执行编委、国际空化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水动力学、空化等方向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包括国防科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合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报告简介:

首先分析和总结目前空蚀研究的几个方面及其基本思路,然后简单归纳现有空蚀实验设备及其特点,最后对702所正在建设的高速空蚀水洞及其初步调试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