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返回旧版|English

首页 > 研工在线 > 专题栏目 > 优秀导师 > 优秀德育导师 > 正文
2022年度—黄介生老师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25-06-06  点击数:

黄介生,男,汉族,出生于19629月,湖北天门人,工学博士,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当选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灌排委员会能力提升与培训工作组成员。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农田排水与水环境、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农田水盐运动理论及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基金课题等6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70余篇。主持和参与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等多项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以实践与创新,挑起教学科研的重担

1982年留校任教以来,黄老师在武汉大学已辛勤耕耘四十余载。在漫长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他始终秉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念,为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与心血。面对我国农业水利发展面临的农田灌排失调、水资源短缺及次生盐渍化等问题,黄老师扎根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区域水资源规划、灌排协同调控和盐碱土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真正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精神。在承担繁重的科研和行政工作同时,黄老师始终将教学视为教育的根本,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他主讲的《灌溉排水工程学》、《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既系统传授理论知识,又注重联系实际,穿插丰富案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热情,培养了大批农业水利领域的骨干人才。近年来,黄老师常常出现在各教学楼之间,这是他作为教学督导在检查课堂教学。他总是站在学生角度审视问题,积极与青年教师交流授课经验,力求课堂内容被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以严谨与智慧,点亮学生的科研之路

黄老师治学严谨、思维深邃,在学生科研成长的每一步中都倾注了他的耐心与智慧。黄老师时常和学生们强调科研不仅要逻辑清晰、数据翔实,更要根植实际、追本溯源。从论文选题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再到论文撰写,黄老师总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杜绝夸大其词。在指导博士生开展“膜下滴灌与暗管排盐协同作用”研究中,黄老师不仅进行专业理论的指导,更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综合判断。面对盐碱农田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复合影响,他鼓励学生立足区域农业实际,系统思考土壤盐分运移与调控机制,统筹考虑土壤、地下水、灌排工程、灌溉淋洗制度与作物生长等多维因素,确保实验设计与模型构建科学严密、具有实用价值。黄老师常说:“真正的科研成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的。”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步养成严谨务实的科研思维,在学术道路上愈发坚定、笃行。

以包容与肯定,彰显润物无声的师者情怀

黄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他为人谦和低调,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以包容之心理解学生,接纳他们成长中的困惑与不安。在学生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他总能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引导,用肯定激发信心,以信任唤醒责任。曾有初入学便前往新疆开展大田实验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情绪低落。黄老师没有责备,而是语重心长地说道:“科研不总是一帆风顺,只有锲而不舍,扎根土地,才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成果。”朴实的话语,不仅点燃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也种下了踏实做事的信念。面对学生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黄老师不强加个人意志,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耐心帮助学生看清内心,理清方向,使学生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温暖与前行的力量。

黄介生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者、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是学生成长路上最值得信赖的同行者与引路人。

润物细无声,桃李满天下。黄老师的教育人生,正是一幅厚重深远、温润如春的师者画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